枣宜会战,王瓒绪终于打了一场难得的好仗,史称:大洪山老王推磨

发布日期:2025-02-05 02:44    点击次数:61

王瓒绪 图片来自网络

枣宜会战结束后,回到老河口长官部开会的王瓒绪受到了热烈欢迎。

对着热烈掌声和眼前那些竖起的那些大拇哥,老王一阵头晕眼花。

自出川抗战以来,他还从来没有享受过此种待遇。

这是怎么回事?

有消息灵通人士告诉他,你在大洪山拖住日军第40师团的事迹我们都知道啦,并以“大洪山老王推磨”为题把战绩上报给重庆啦。

王瓒绪听后大喜。

确实,自川军出川抗战以来,先有杨森第20军在淞沪会战的顿悟寺之战,后有第22集团军的滕县之战,就连老对头王陵基的第30集团军都有在武汉会战南浔线战场的麒麟峰之战,就是他的第29集团军不仅无功,反而有过。

那还是在武汉会战的万家岭之战中,若非第29集团军没能堵住日军向德安迂回的部队,让薛岳有了后顾之忧,只能在正面战场抽调兵力阻击,日军106师团恐怕一个也跑不出去。

这也是武汉会战后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作总结的陈诚大肆贬低川军的原因。

好在参会的王陵基机灵,玩了一出“茅厕文学”,在厕所的墙壁上贴满了“川军回川保卫大四川”的标语,让老蒋面子上难看,这才逼得陈诚不得不出面道歉。

王瓒绪虽然不在一线,但第29集团军打得不好却是事实。

1939年12月初,王瓒绪辞去主政四川的职务,率8个团出川作战。

难道堂堂的第29集团军就只有这么点兵力?

那倒也不至于。

1938年3月,第29集团军就已经出川,当时,所部兵力共有24个团。可王瓒绪当时正在谋划主政四川的机会,身边岂能没有一兵一卒?

因此,他派29集团军副总司令许绍宗带着16个团出战,留下8个团自保。

这次出川作战,并非王瓒绪所愿。要知道,他为了谋取主政四川可是费尽了心力的。

其实,川中将领比王瓒绪更有资格主政四川的人很多,比如潘文华和邓锡侯都比他有资格。

可蒋氏在四川玩的是分而治之的这一套,他把原川军首领刘湘的势力一分为四,兵权给了出川作战的第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川康公署主任的职务给了邓锡侯、刘湘创建的小团体“甫系”的继承者给了潘文华、主政四川的职务给了王瓒绪。

那么,为何要给王瓒绪呢?

王瓒绪在四川的名声可谓不好,行事一向颠倒,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故而被人称为“王老乱”。

可深知川中内情的贺国光却偏偏向蒋氏大力举荐王瓒绪。

为何?

按照贺国光的话来说,“正因为王治易(王瓒绪字治易)不孚众望,他才树不起党羽,好随时把他取下来。”

也就是说,今天把王瓒绪推上去,就是为了明天把他拉下来。

王瓒绪“王老乱”的绰号不是白叫的,让他主政四川,定会把四川政务搞得乱七八糟。到那时,不用蒋氏出面,川中诸将就会把他撵下去。

到那时,再由蒋氏出面收拾残局,既不得罪人,又能得利,岂不是好?

果然,没到一年,川中诸将就开始“倒王”了。

慌了神的王瓒绪来找老蒋请示办法。

机会来了。

蒋氏摆出一副都为你好的面孔对王瓒绪说,这个好办,你可以以率部出川作战的名义主动辞去职务啊!

如此一来,你既可以不丢面子,又可以在众人面前树立抗战英雄的“范”,岂不是好?

王瓒绪茅塞顿开,顿感柳暗花明。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王瓒绪把手下的4个保安旅好好整顿了一番,在1939年12月初率部出川作战了。

1939年12月末,王瓒绪率部来到第5战区,归属第5战区右翼总指挥张荩忱指挥,防区是襄阳、樊城和大洪山一线。

来到前线后,王瓒绪先来个部队大调整,把第29集团军的16个团的老兵划归自己统帅,把新带来的4个旅8个团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王泽浚。

自古以来都是儿子“坑爹”,哪有爹坑儿子的?王泽浚虽然有些不满,可又能怎么样呢?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爹。

可王泽浚不知道,这是他的老爹向着他。毕竟,此时王泽浚不过是个师长,谁见过一个师能指挥4个旅8个团的?

也算王瓒绪有运气,他刚到第5战区不久,枣宜会战爆发了。

日军此次进攻其实玩的还是“以打促降”的老套路。

他们的企图是通过大量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然后逼着老蒋与他们和谈。

此时的日军已经没有了以往的骄狂,因为现实就摆在眼前,这个仗,他们打不起了。

因此,在1939年,日军决定裁撤部队。可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反对。

他的观点正好与日军那些高层相反,他的观点是,逼老蒋和谈,是要建立在大量歼灭对手有生力量的基础上的。不然,是没法与蒋氏进行谈判的。

而且,日本政坛有些人也属于“脑残”,他们给蒋氏开出的和谈条件的头一条就是让蒋氏下台。

就这个条件,就算是蒋氏想要和谈,那也不能谈啊!

为此,在1939年,冈村宁次在华中地区忙活了大半年,除侵占了南昌外,再无所获。

在华南地区仍然如此。日军虽然连续发起了对粤北和桂南的进攻,可战果微乎其微。

这下子,日军高层看明白了,看来还是冈村宁次说得对啊,以日军现有的兵力想要维持对占领区的占领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裁撤部队了。

那咋办?扩编呗。

于是,日军出现了大量的守备师团和独混旅团番号。

扩编的后果是,日军的战斗力普遍下降。可人多啊!

这下子,日军又觉得自己行了。

于是,在1940年春,日军决定发起一次对第5战区的进攻。

日军的作战目的是,在江汉平原雨季到来之前,将第5战区主力击败。

具体部署是,先在汉水东岸捕捉第5战区主力并予以歼灭,如不成功,则将第5战区主力压缩至汉水以西的宜昌地区予以歼灭。

至于打不打宜昌,或者打下宜昌后守不守,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日军进攻第5战区的企图,在1940年3月,李宗仁就已经得到了情报。

1940年4月10日,蒋氏给李宗仁命令,此次作战应先发制人,应以汤恩伯、王缵绪两部主力,分由大洪山两侧地区向京钟路、汉宜路之敌攻击,并由襄花路、豫南及鄂东方面施行助攻,策应作战,打破敌军向西进犯的企图。

这个部署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汤恩伯部和王瓒绪部的作战特点。

汤恩伯部善于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发起侧击作战,而王瓒绪部正面作战能力不强,可山地作战却有一手。

但是,包括蒋氏和李宗仁的这番部署是建立在对日军此次进攻仍然是“短距离截断作战”的判断基础上的。

日军这种打法的特点是,并不以攻城拔寨为目的,而是以歼灭对手有生力量为目的,只要第5战区部队在战役前期节节抵抗,节节后退,待到敌军作战物资消耗殆尽后准备反转之时予以反击,定可获得丰硕的战果。

因此,李宗仁又命令驻防在襄河以西的张荩忱适当调动1~2个军的兵力在日军反转,汤恩伯部进行反击的时候渡过襄河助战。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日军仍然按照以往的战术,李宗仁的这番部署确实会给予日军以猛烈打击。

可这次,日军的企图并不仅是要在襄河两岸歼灭第5战区主力,而是意在宜昌。

这一次,李宗仁大意了。

其实,日军此时也正在犯纠结。

为何?

作战物资不够用了。

这就不得不说第29集团军的厉害了。在汤恩伯和王瓒绪两部的全力破袭下,再加上天降大雨,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已经基本断绝。

所谓是“大意失荆州”,在这个关键时刻,战场突变,日军6个汽车中队的物资突然运到了前线。

这不得不说是汤恩伯和王瓒绪的责任。

但也不能都怪二人。

为何?

因为按照以往经验,在这个时候,也到了日军该撤退的时候了。大家谁也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日军竟然还能把大批物资运到前线来。在敌后打游击的部队因为经验的原因放松了警惕,以至于被日军钻了空子。

此次失误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因为此时,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荩忱正率部渡过襄河参战,没想到,正好与得到物资补给的日军碰了个正着。又因为电台位置被日军侦知,暴露了指挥位置,张荩忱壮烈殉国。

1940年5月31日晚,日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抢渡汉水,于6月1日渡河完毕。

可吃过后勤补给线被截断大亏的日军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知道,虽然日军攻势很猛,但若后勤补给线有失,这种攻势也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为此,园部和一郎下令,把第40师团留置大洪山进行“扫荡”,保障后方。

但这并不保险,园部和一郎又以小川支队(联队级,两个步兵大队为基干)和仓桥支队担任流动兵站的警戒。

日军第40师团是个丙种师团,下辖3个联队9个步兵大队大约15000人。

在发起进攻前,第40师团抽调4个步兵大队(后又加强1个步兵大队)和炮兵一个大队大约万余人组成石本支队参战。

这股日军的主要对手就是留守大洪山的第29集团军。

此时的第29集团军分成了两部,一部由王瓒绪率领16个团在大洪山打游击,另一部由王瓒绪之子王泽浚率领8个团在襄河以西。

日军抢渡汉水时,第29集团军第44军军长廖震奉令尾追日军,可被优势敌军击退。廖震无奈,只能且战且退向大洪山收缩,然后死守大洪山口。

负责与第29集团军作战的日军第40师团也知道,对手正面作战的力量虽然不强,可在敌后打游击战却是把好手。若不把第29集团军解决了,任由他们在补给线周边活动,这对一线的日军来说,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于是,第40师团也动用了全部力量,除留守在后方的部队外,此次出战的5个步兵大队和配属作战的2个步兵大队再加上两个山炮大队,对大洪山口发起了强攻。

这场仗在起初阶段打得比较有意思。日军是要占领大洪山口,不放29集团军出山。而王瓒绪呢,则是堵住大洪山口,不放日军进山。

这就意味着,双方没打到一块去。

图片来自网络

可打阵地战,第29集团军就有些吃亏了。

为啥?没炮兵啊!

就这样,双方在大洪山口反复拉锯了20多天。王瓒绪猛然反应过来了,我在大洪山口和日军较什么劲啊!

既然你不让我出去,那我就把你引进来不就得了。到了山区,那可就是我说了算了。

于是,王瓒绪下令,不顶了,全军撤进大洪山,与日军在山里“打圈圈”。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由于之前都是按照日军败退,29集团军顺势反击部署的。这么突然一改变部署,没有做好长期作战准备的29集团军有些吃亏了。

为何?没吃的啊!

王瓒绪本来是个生活讲究的人,别说主政四川的时候了,就是在第5战区前线,每顿饭没有七个碟子八个碗,他都下不去筷子。

可这次,老王竟然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硬是靠着吃野菜在大洪山坚持了10多天也没叫苦。

反观日军第40师团,虽然后勤补给线已被打通,吃的到不愁,可被王瓒绪溜着满山看风景也是大感吃不消。

此时,宜昌方向的战事愈发紧张,日军虽然占领了宜昌,可中国部队的反击也愈发凌厉,前线急需第40师团增援。

可对于王瓒绪在大洪山的推磨战术,第40师团毫无办法,完全就是被牵着鼻子走。虽然从损失上讲,第40师团的伤亡并不算大,可遭罪啊!

就这样,一直到枣宜会战结束,第40师团也没能向宜昌方向增派一兵一卒。

以16个团的兵力拖住日军第40师团大部未能西进的战绩,让第5战区诸将对王瓒绪刮目相看。这才有了“大洪山老王推磨”的说法。

王瓒绪也感到很欣慰,自29集团军出川抗战以来,终于打了一场好仗。

可还没等王瓒绪从高兴劲儿中缓过神来,他又挨了当头一棒。

由于在枣宜会战中损失较大,第29集团军在开赴河南内乡整训期间竟然遭到了撤编的待遇,所部12个旅24个团被缩编为4个师12个团。

好不容易打了一场好仗,立功未赏却被撤编,这可是王瓒绪万万没想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热点资讯

“桃花歌”声起,台下掌声不曾停歇!

《桃花歌声里的时代回响:一场跨越年龄的音乐对话》 (场景倒叙版演出纪实) 当《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熟悉旋律在剧场最后一次回荡,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观众们仍不愿离去。这场名为"心愿——盛世如你如歌"的众筹音乐会,用音符串起了三代人的家国记忆。 (以观众反应切入) 前排的钟女士匆忙赶来时大衣还带着夜露,这位刚下班的医务工作者激动地说:"当看到家乡的桃花意象与戍边将士产生关联,这种艺术共鸣令人心潮澎湃。"在她身后,数十部手机屏幕亮成星海,方琪平就是其中一位专注的拍摄者。这位前海军战士边录像边感慨:"...

相关资讯